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2的文章

綠色草籬-培地茅

綠色草籬--培地茅特性及應用簡介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吳昭慧˙連大進 前言 培地茅英文名Vetiver,學名Vetiveria zizanioides,俗名:Khus-Khus(印度)、香根草(中國)、奇蹟草(南非),為禾本科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型類似香茅草,一般環境下株高可達1公尺以上,開花期株高約為1.5公尺至2公尺,在適當的環境下,可生長至3公尺,叢生狀,葉片細狹長形,葉鞘互相抱合。大多數植物學家認為培地茅原產於北印度熱帶地區,依生態型可區分為野生型及栽培型。野生型為北印度型,可產種子,雜草潛力高,不適合栽培利用,經人們馴化選育,目前栽培型會開花,但是不會產生有效種子,這型的培地茅主要分佈於南印度,又稱南印度型,只能利用分株繁殖,因此不會造成無法控制的散播,可以安全應用。印度用來作為地界籬笆,泰國用來蓋房屋,澳大利亞應用於土地保護,中國大陸利用培地茅的根提取芳香油,其它如斐濟、印尼、斯里蘭卡、緬甸、西非等國家栽培培地茅的歷史也很久遠,至於培地茅何時傳入台灣,時間已不可考,而在1937年曾有學者於墾丁地區發現其蹤跡,因此早在1937年以前培地茅已傳入台灣。由於培地茅獨特的植株型態特徵,具有極強的生態適應性和抗逆境能力,以及生長快速、根系發達、栽培容易等優點,近幾年在水土保持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在諸多的栽培草類中,脫穎而出,成為水土保持植物中的佼佼者,目前為聯合國在第三世界國家大力推行的水土保持植物。中國大陸於1992年開始進行相關的應用及研究,台灣也從1998年開始引種進行本土適應性研究。本文將針對培地茅的優越特性及應用作一簡介。 培地茅優越的特性 一、生長勢強: 分株苗的根部可在栽植後10週內向下生長60公分,生長快速,莖葉茂密,3~4個月內就可長成綠色草籬。由於是禾本科植物,生長點於近地表處受到莖桿包裹保護,能忍受動物的啃食與踐踏,甚至火燒仍不至於死亡,可於適當時機快速生長復原。 二、種子不稔無散播之慮: 大多數地區培地茅不會開花,即使開花產生種子,種子亦不稔。而且未發現培地茅有側生生長之地下走莖或地上匍匐莖組織,因此繁殖需利用分株法,植物體不會四處蔓延擴散成為雜草。 三、植株莖桿強硬、直立、抗倒伏: 培地茅外表叢生立挺,莖桿高度木質化,葉片直立向上,不會彼此遮陰,受光情形佳,光合作用能力強,植株能夠緊鄰生長,而且地下部構造又緊密糾結,可作為地上部莖桿支撐

熱愛環保 好友攜手建菜園

汪郁雯和姚佳韻不只課業領先群倫、能做研究,對於生態環保還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兩人在八年級加入麥基中學(Magee Secondary School)的「綠色俱樂部」社團,每周五回收學校寶特瓶,持續做了幾年。十年級暑假,即將畢業的學長將社團的重任交給兩人。 在接下職務之前,汪郁雯打電話和姚佳韻說:「人生只能活一次,一定要活得很精采,不能只是收收垃圾、回收寶特瓶,我們一定要能有所作為。」 曾看到大溫地區其他中學在校園內有花圃的兩人,決心要在學校建菜園。 許多學校的花圃或菜園都是學校局派人來建造,這兩位綠色俱樂部的共同主席決定自己來。兩人寫了申請案和計畫案,經過學校校長批准後,送到教育局,多次修正更改後終於通過。找了俱樂部核心團員和周圍的參與者40多人,從買材料、建造到耕作捲起袖子自己來,造了三排菜園,暑假期間,因為陽光長得特別茂盛,每周兩天回學校耕作。 姚佳韻說:「我們暑假還會在菜園旁舉辦Pot Luck,用菜園的蔬果做生菜沙拉,因為菜園和社區有了互動,該區的國會議員梅麗喬(Joyce Murray)還特別來看過菜園。」 汪郁雯指出:「目前菜園裡有蕃茄、小紅蘿蔔、蔥和各種沙拉菜,全是有機耕作,收成後賣了,當作俱樂部下一個計畫基金。」汪郁雯說,她們要在校園再造一個利用魚、植物和細菌所構成的生態水培系統(Aquaponics System)。 From: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熱愛環保 好友攜手建菜園

永續的穹頂

All of our efforts will result in building temporary and/or permanent Intentional Communities, that are owned and managed by the Green Society Ministries. These Eco Villages will showcase permaculture design,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that facilitate an educational experience for all visitors on a tangible "how to" for sustainability. 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由綠色協會大使所擁有和管理的臨時或永久社區。這些生態村將展示永續栽培的設計原理,再生能源得最新技術及和綠建築技術,藉此提供教育案例,為所有參觀者提供一個有形的永續範本。 Village designs will incorporate modular geodesic and/or monolithic dome structures, green-built infrastructures, organic mineral and element rich farming, "aquaponic" farming technologies, algaeoxygen generators, structure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s and self-sufficient centralized systems for energy production; as well as, water and waste management. 生態村的設計將採用模組化大地測量和穹拱結構,綠色基礎設施,有機礦物元素豐富的養殖,養耕共生的養殖技術,綠藻發電機,水淨化系統和集中式自給能源系統;以及廢水和排污管理。 1. Water Vortexer 2. Double Green House 3. Aquaponics System 4.

一場寧靜革命

一場寧靜革命 比爾‧默立森先生專訪 Bill Mollison calls himself a field biologist and itinerant teacher. But it would be more accurate to describe him as an instigator. When he published Permaculture One in 1978, he launched an international land-use movement many regard as subversive, even revolutionary.  比爾‧默立森(Bill Mollison)自許為田野生物學家與巡迴教師。然而精準特寫他是一位導師或先知。當他1978年出版「樸門永續農業」(Permaculture One)時,順道發起跨越國界的土地利用運動,很多人認為這是極具顛覆性的革命運動。 Permaculture–from permanent and agriculture – is an integrated design philosophy that encompasses gardening, architecture, horticulture, ecology, even mone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design. The basic approach is to create sustainable systems that provide for their own needs and recycle their waste. 樸門農業- 永續的農業-是一套整合式的設計理念,包含農藝、建築、園藝、生態,甚至財務管理和社區規劃。基本的做法是建立可持續的系統,讓該系統能自行供應所需,並不斷循環利用自身的廢棄物。 Mollison developed permaculture after spending decades in the rainforests and deserts of Australia studying ecosystems. He observed that plants naturally group themselves in mutua

荒月變綠洲,泥岩創生機

荒月變綠洲 泥岩創生機 -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水土保持局  黃國鋒 泥岩為水土保持工作一大挑戰 「泥岩」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深入鄉間工作以來最艱辛的一次挑戰,也是人定勝天的又一奇蹟…。有人稱它「月世界」-好美的名字 ! 其原本只是一塊如月球表面光禿禿、凹凸不平、一無所有的惡地,泥岩土質含鹽量過高,鹹性土地不適合生物生長,因此是一片貧瘠。然而在這片荒蕪悽涼中,流露出一份說不出的冷峻與美,竟成為觀光客的最愛!在水土保持義工林仙化的四句聯生動解說帶領下,從牛頭摸到牛尾句句皆是吉祥話。教學園區設有6個內容豐富的解說站,沿著尖山的泥岩山脈陵線上有一步道,僅一足可容的天險地區,卻可欣賞龍崎特有的雄偉泥岩山勢、垂直大峭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一覽無遺 ! 泥岩惡地實為台灣山坡之癌,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張文章先生形容泥岩:「一遇雨軟綿綿像麻糬,乾燥時硬邦邦像石頭」,就土壤質地而言,在土壤三角圖上位於邊沿根本不屬於土壤,倒較接近水泥的細顆粒分布,多少專家經過無數的努力都無法找到一個可以完全治理的好方法,這種土壤,不僅讓植物無法生長,動物難以落腳,更深藏著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危機,是水土保持工作人員深感憂心的。但在水土保持工作同仁及相關學術單位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經過無數的試驗研究,以保水為理念,築土堤土壩運用水土保持農藝方法,客土、編柵降低坡度營造植物生育基盤,灑播草種,泥岩土地上終於長出了青青的綠草和矮矮的灌叢,真是令人驚喜! 泥岩土質接近鹼性, ph 值高達 8 至 9 之間,植物無法生長,光溜溜的坡面,植物也無法附著,所以「月世界」的景觀都是寸土不生的,極盡荒涼。牛埔村過去曾經是台灣 8 景之一「雁門煙雨」所在地,古時候這兒地形高峻,山巒連綿,大雁無法一口氣飛越,必須在山上歇息,養足精神才能繼續振翅高飛。山區的冬季煙雨濛濛,如詩如畫,宛若潑墨山水,意境清幽高遠。可是曾幾何時,這些青山和綠樹都消失蹤跡,只剩下裸露的泥岩,令人怵目驚心;但如今牛埔村的「月世界」已經改頭換面了!這裡一片生機盎然,猶如一個豐富的大公園,有山、有水、有步道,這湖光山色,歡迎您的到來親臨體驗! 成立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本區先期委請屏東科技大學吳嘉俊主任研究規劃,以坡地保育為主,藉由泥岩水土保持自然生態工法相關工程之施作,一方面以減災、避災為目的,兼顧保育生物多樣性

綠化你的椅

Michel Bussien瑞士設計師, 思考不同的綠化,讓人與自然做更親密的接觸。 Oh, the Swiss. Look at what Michel Bussien’s made. It’s called the “Growing Chair” and it’s potted just for you! Sit on your favorite tree and think about how elvish you are. You can see it growing like it’s an ant-farm! Potted and on rollers here, but if you plant it with the right elements in nature, remove the box and the plant is treeish! It’s an experiment in naturetoligy. Or naturalism. Or un-naturalism? In any case, Bussien wants us to get back to our roots, literally, etc. In his manifesto below, explore the greener side of things for great justice! 哦,瑞士。看看什麼米歇爾 Bussien的提出。這就是所謂的“成長主席”和它的盆栽只為你!坐在你最喜愛的樹,想想你是如何精靈。你可以看到它越來越像它的一隻螞蟻農場!盆栽和滾筒在這裡,但如果你種它與正確的元素的性質,取出盒和工廠 treeish! 這是一個實驗中naturetoligy。或自然主義。或取消自然?在任何情況下,Bussien要我們回到我們的根,從字面上看,等他在下面的宣言,探索環保方面的事情為偉大的正義! 大自然宣言 經從自然演變,我們有我們自己從中逐漸分化。現代社會已經到了自身建設的認識,自然界和人是分開的。這種分化已經到了抑制我們和我們的方式建立。現在我們已經達到的地步時,前進的道路是回去。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和我們創造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這種心態是必不可少的演變為一個整體。當應用給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將解放自己從停滯約定。

食物森林

圖:食物森林 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台灣食物森林 圖文:王玉華 規畫篇 圖: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2010年四月開始,花蓮樸門已連續開設二期的樸門永續設計介紹課程,關於食物森林的美好想像早在腦海中醞釀,此次工作假期終於讓我們有機會去營造一座可以自己保水 、自己施肥、免除草,又可以供應 食物的食物森林 (FOOD FOREST) ,基地就位於花蓮的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內,施作的面積廣達1公頃,這將成為台灣樸門最大的一座食物森林。 收集雨水的集水溝(SWALE)圖面 。 由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邱奕儒、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TAMMY 唐敏及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亞曼三位老師共同規劃設計的食物森林,經過一個多月的前置作業,包括了地形水文的調查 、 集水區設計 、 植栽的配佈及採集 、 等高線測量 、集水溝開挖 …… 等,在實際動手種樹前,老師們早已把一切安排妥當,就等著我們這群菜鳥來出汗出力。 圖:由TAMMY所設計的食物森林植栽圖。 打造一座人為的 「 食物森林 」 ,顧名思義,不可或缺提供食物的收益作物,此外, 水資源的利用及支持性作物也是兩大重點,因為 自然的森林是不需要人工澆灌 與施肥,如何收集天下掉下來的每一滴雨水以供灌溉,沿著等高線挖設集水溝及小水池便是樸門常見的集水設計; 而豆科更是最好的固氮植物,扮演好森林的支持系統,源源不絕提供天然氮肥。 圖:TAMMY,食物森林植栽設計師 在植栽的配佈上,聽 TAMMY 老師說她翻遍植物圖鑑,設計圖一修再修,為求最適應當地的風土,以及容易採集得到的前題。 收益作物分為 短 、中、長期,短期為一年即可採收的木瓜、香蕉等,中長期的柑橘類、芭樂、桑椹等中小型果樹;以及花蓮在地的麵包樹、波羅蜜等大型果樹,還有香樁、破布子等原生樹種,除果樹外,堅果類、木材及藥用樹種也不可少。 在支持系統的豆科植物上,採取森林多層次的設計,地被植物以米豆等 為主,灌木選用樹豆等,喬木則是可食用的辣木、楊梅等。此外,配置上還要考慮植物的特性適地適種,有偏愛在水邊的、愛半遮蔭的,以及喜歡為伴的同伴植物, 都放在最適合的位置。另外,此次種下的樹苗高達三百棵,其中半數是

蝦蟹殼粉

蝦蟹殼粉(Shrimp Shell and Crab Shell Meal) 蝦殼粉為可食部分去除後之蝦蟹殼或內臟,含有少量之蝦肉或蟹肉,經乾燥粉碎後之產品。 根據飼料CNS國家標準規定,蟹殼粉粗蛋白含量不低於2%(折算全氮含量為0.32%),水分含量不超過13%;蝦殼粉粗蛋白含量不低於4%(折算全氮含量為0.64%),水分含量不超過12%。蝦殼粉是由等量的碳酸鈣與幾丁質(chitin)構成,蝦蟹殼粉之蛋白質大部分來自幾丁質,碳酸鈣可當作鈣源利用。 蝦殼粉是食品加工原料,它具蝦味濃,口感好,增強體力,對缺鈣兒童有顯著療效。 蝦殼粉生產流程:以優質海蝦為原料,通過高溫蒸煮、消毒滅菌、烘干去肉、過篩等工序加工而成。 原料:高溫蒸煮/消毒殺菌/烘干/剝皮去肉/過篩/包裝。 特性 蝦殼粉,含有豐富甲殼素、蛋白質、膽堿、磷脂、膽固醇、蝦青素、蝦紅素及磷、鈣、鐵、錳、鋅、銅等多種有益元素。可以說是一種可利用價值很高,在水產飼料都有很好的飼用價值,可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在水產飼料中最為合適也最為常用的誘食劑和著色劑,水產飼料中添加5%,具有良好的誘食,增加動物抗病能力、促進生長和改善蝦質的效果。 應用 畜禽飼料、水產飼料。 建議與其它飼料原料配比率。魚飼料5%-6%、蝦餌料6%-8%。(也可以依據自己的模式調整添加量) 含量 粗蛋白33%-35% 鹽酸不容物低于3% , 鹽份小于7% 粗脂肪低于8% 揮發性鹽基氮/120mg/g,細度10目

養耕共生環保栽培食物新趨勢

愛荷華州的大豆田 養耕共生 環保栽培食物新趨勢 大紀元2012年02月19日訊 養耕共生系統(aquaponics)只使用現在農業正常水量大約10%的水、同時不使用農藥,完全是天然的。預料將成為供養世界人口增長的替代方案。 (大紀元記者李成俊編譯)隨著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糧食短缺,食物的安全性愈來愈引人擔憂之際,美國一些有心人士發明了一種養耕共生系統(aquaponics),將養魚和水耕蔬菜複合培育於一個封閉、單一的生態系統。希望藉由共生的方式,在有限的資源創造友善地球的食物栽培法。此法因頗具商機,成為未來看好的新行業之一。 養耕共生回歸自然 養耕共生系統的靈感來自大自然湖泊附近的循環濕地系統。提倡養耕共生系統多年的班尼思頓(Sylvia Bernstein)表示,過去她曾嘗試「空中花園」,利用無土水耕栽培與可溶於水化肥技術種植植物。後來,她發現可以將那些養魚的廢水用來種植有機蔬果。 三年前,她在住家外面的水泥地建造了第一座養耕共生系統。今日,她的溫室花園主要養殖羅非魚(俗稱非洲鯽魚,台灣稱吳郭魚)和鱒魚,植物生長在桌子高度的容器中,容易摘取,有各種類的草本植物、蕃茄以及辣椒。裡面沒有雜草,也不需擔心灌溉。想吃什麼隨手可得。 伯恩斯坦目前為丹佛植物園(Denver Botanic Gardens)傳授養耕共生技術,並在YouTube開通視頻及建立個人博客宣揚養耕共生技術。她最近還出版了一本關於如何在家中建造養耕共生系統的書籍。 伯恩斯坦表示,美國和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進行這種栽培法,成果豐碩,整年都可以享受健康、安全以及美味的食物。 友善地球食物生產法也有商機 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以商業化經營的Sweet Water Organics共同創辦人詹姆斯高爾(James Godsil)表示,養耕共生是極值得投資的事業。高爾並於2010年成立了The Sweet Water基金會,致力於將這種非常友善地球的食物栽培方法推廣到全世界。這種栽培法只使用現在農業正常水量大約10%的水、同時不使用農藥,完全是天然的。 目前該基金會大約有500個支持者,包括學生、社區退休工程師、教授、社會企業、教師以及藝術家。高爾表示,其中有許多都是40-50多歲提早退休並尋求未來20年事業第二春的人。 高

A Fish Story

Connie Rice: A Fish Story She’s enthusiastic, educated and energetic. She’s also in the right place. In spite of being a vegetarian she’s teaching kids how to raise fish for harvest and loving it. Connie Rice, Community Youth Development Institute’s (CYDI) newest science teacher has found a home.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from Ohio State University, she decided to pass on research; she wanted to work with people. She joined Teach for America, that led to her position as a first year teacher at CYDI, a Youth Connection Charter School Campus. Rice ha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YDI “Aquaponics” program.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aqua culture and hydroponics, a method of growing crops and fish together in a re-circulating system. More than 100 Tilapia provide the main nutrients for a grow bed with four dozen basil plants. In the integrated system, gravity circulates water which creates nitrogen to feed the plants. Students working with Ms. Rice are literally lear

泥鳅養殖

泥鰍無土養殖魚菜共生 泥鰍無土養殖魚菜共生項目適合返鄉創業、多種經營。 可以土池或水泥池養殖,也可搭配養耕共生。 現狀 泥鰍常見於河川、溝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庫等水域中均有分佈,尤以長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佈最廣。享有“天上的斑鳩,地下的泥鰍”和“水中人參”美譽的泥鰍,不僅是營養豐富、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泥鰍的市場需求量大,國內市場年需求量為10~15萬噸,國際市場主要為日本和韓國,年需求量約為10餘萬噸。但是,目前我國市場供應量只有5~6萬噸,缺口較大。供不應求的市場態勢拉動泥鰍價格連年攀升,從1995年至今,泥鰍價格從5元/公斤上漲到20~30元/公斤,在江浙川市場冬天青鰍銷售價格高達50元/公斤。較大的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使得泥鰍養殖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國內泥鰍的養殖面積為2~3萬畝,每年需要1500~2000萬公斤的苗種,大約5億元的市場銷售額,主要集中於蘇豫鄂魯皖和川等省,養殖品種基本上是大鱗副泥鰍(黃板鰍)。 隨著泥鰍人工養殖產業的迅速發展,養殖技術薄弱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目前製約其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 1、種苗來源有限目前種苗還是以野生捕撈為主,人工繁殖種苗所佔比例極小,主要原因是體長7~20mm的鰍苗(處於由鰓呼吸轉入腸呼吸的過渡時期)成活率極低,平均不到20%,嚴重製約了魚苗的規模生產。泥鰍市場價格的攀升,勢必會造成野生泥鰍種苗的短缺,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養鰍成本提高。 2、配合飼料轉化效率低目前關於泥鰍的營養需求研究不夠深入,國內的泥鰍專用配合飼料較少,大多是將其它魚用飼料配方稍作變更或未作變更就作為泥鰍配合飼料銷售,因此飼料利用率極低,餌料係數一般在4.0~6.0之間,有的甚至高達10.0,嚴重製約了泥鰍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3、養殖模式單一國內的泥鰍養殖集中於蘇、豫、鄂、皖等省,多為池塘圍網有土養殖,品種絕大多數是黃板鰍,網箱養殖、無土養殖和青鰍養殖尚無成功案例。 4、集約化養殖程度不高由於泥鰍的人工養殖, 尚處於起步階段, 主要是零星的單戶單池囤養模式,因此存在養殖水平較低,多以經驗性養殖為主,許多新的養殖技術無法得到有效的推廣,病蟲害不能得到有效防治,工廠化養殖和四季養殖還不多見。 5、水體污染嚴重由於泥鰍養殖密度高,攝食量大,殘餌和排泄物多,養殖水體極易富營養化,下層水體貧氧,表層水體中硫化物

甜菊

甜菊 甜菊Stevia,學名為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別名:甜菊、甜草、糖草、糖菊、瑞寶澤蘭。屬於菊科植物,整個美洲僅有南美巴拉圭及巴西等地區適合該植物的成長,甜菊在巴拉圭當地「Guarani」語稱之為kaahee,意思是蜂蜜葉子。主要種植於巴拉圭東北部包括Concepcion與San Pedro等省,二者合計已占90%以上的產量。甜菊為溫暖濕潤的氣候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公分。根鬚狀叢生,莖圓型直立,密生白色,多分枝,外皮青綠色,老莖木質化;葉對生,倒披針形或橢圓型,葉緣有淺鋸齒;花序繖房狀排列,頂生,頭狀花全為管狀花所構成,花瓣5枚,白色的小花;雄蕊5枚,雌蕊1枚,柱頭分為2;塑果常具5稜,種子細小,一端具絨毛;花期9-11月。性喜溫暖氣候環境,土壤以排水良好而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之砂質壤土為佳,為一種甜味作物,葉部為甜分之主要分佈所在,花及莖部較少,此甜味成分稱之為甜菊糖,其甜度約為蔗糖的300倍。 種植分為「種子播種」與「扞插繁殖」兩種,種子播種時期為春季3-4月及秋季9-10月;因種子細小而輕,宜與細沙混合均勻撒播於苗床上,覆蓋薄土後澆水,保持土壤溫度,於7-10天出苗。 扞插繁殖即於春、夏季選擇優良而健康的母株,剪取枝條長6-8公分,去除下半部葉片,扞插於後置於通風良好且有遮蔭之苗床,澆水後保持土壤濕潤,經過20天即發芽生長。溫度高日照長時,生長迅速,莖葉產量高;而溫度低日照短時,生長延遲,容易開花,產量亦低;耐寒性較差。甜菊喜歡弱酸性的土壤,全日照植物(短日照容易讓甜菊開花),可以忍受台灣的高溫,喜歡濕潤的環境,夏天早晚要澆兩次水。甜菊開花會讓甜菊植株變的衰弱,如果摘除花蕊反而會讓容易分支的甜菊開出更多的花,讓養分加速消耗掉,所以若花盛開不妨停止修剪,等待花落了種子也成熟後進行一次強剪。 根據巴西的文獻報告,經常飲用甜菊葉的茶品,能使人心跳減慢、血壓輕微下降,其作用類似鈣離子阻斷劑能擴張血管。主治糖尿病,肥胖症,神經衰弱,具有降低血壓,促進新陳代謝功能及防胃酸過多,和胃,避孕之效。 醫師表示,「甜菊」非人工合成化合物、是從天然植物提煉出來,多項研究也顯示,甜菊有降血壓的功用,也是對糖尿病患者不錯的代糖產品。多數的研究肯定甜菊益處,只有非常少的實驗認為甜菊有風險。 由甜菊葉子提煉出的白粉Stevios

種菜先整土

種菜先整土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周楚狷 春天種植季節即將來臨,如果你想在院子裡種菜,最優先的準備工作不僅是挑選你想種的蔬菜,更重要的是去規畫一個固定的菜圃,開始著手改善土壤,使它成為一個生氣勃勃的地下生物社區,以促進和維持地上植物的健康成長。 嚐試種菜的人最初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地上的蔬菜,往往忽略土質結構和土壤中的生物群才是植物的生命之母—但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們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土壤上,也會逐漸建立一套整土和養土的方法。 土壤大致可以分為砂土、黏土和沃土(loam)三類,前兩類土質都不適合蔬菜生長,而改善土壤的目標都在設法把砂土或黏土轉為沃土。最標準的沃土應包含50%原有的泥土微粒,25%的微生物、蚯蚓和其他有機物,剩下的25%則是孔隙,可供空氣和水分流通,也使植物根系有伸展的空隙。據估計,一般庭園的土壤大約需要經營至少四年,才能接近這個沃土的標準比例。 正因為沃土無法一蹴即就,需要長期經營,所以必須規畫出一個固定的菜圃,日久天長地去培養這塊土地。這個菜圃最好有明顯的界線,最理想的是用木板或磚石圍出一個高出地面的圃床(raised bed)。這種界線分明的菜圃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土壤遭受踐蹅,不使土壤中的孔隙阻塞板結。 潮溼的土壤最容易板結,當你在溼土踩上一腳時,大約有75%的土壤孔隙會被踩實,如果在同一塊地連踩四腳,有90%的孔隙會被毀掉。因此養土的第一個戒律就是必須腳下留情,絕不踩進菜園。在這個條件之下,當你在開闢菜圃時,也應該同時規劃出菜圃四周的通道。 一般而言,新開闢的菜園頭兩年都需要用深耕的方法整土,每年都需要把土壤挖鬆至少一呎,然後摻入有機物,例如堆肥、腐熟的糞土、以及泥炭苔(peat moss)等,以增加土壤孔隙的比例,並招引蚯蚓和微生物。園藝中心出售一種稱為「humus」的腐植土,是很好的土壤改善物(soil amendment)。這種腐植土是凋敗死亡的動植物,經過自然腐熟的過程而形成的,充滿有益植物生長的真菌和細菌,土壤的微粒也較大,有利於空氣和水分的流通。 在深耕的兩年期間,除了不斷潻加腐植土之外,還應在菜圃鋪上一層覆地物(mulch),不僅是為了防止雜草,更大的好處是滋生蚯蚓和醞釀微生物,形成一個生機網絡。 深耕雖然能增加土壤的孔隙,但在翻掘的過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會受損。在前面提到過,理想的沃土結構需要有很大比例的微生物,

中國鳥巢溫室

鳥巢溫室 5.2經濟效益評價 設計圖 鳥巢溫室技術通過三年的技術推廣運用,在鳥巢型生態溫室設計與建設項目上已形成了基本模式與技術服務體系,在全國將近建立了100多個示範基地,以下就以一個1000平方米低碳循環型鳥巢溫室的內外部設計及投資預算、成本效益分析為例作綜合介紹評價,為投資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5.2.1生態循環型鳥巢溫室設計與經濟效益分析 溫室設計 溫室採用蜂窩三角複合的空間桁架結構,具有強大的抗風性與抗雪性;溫室地緣直徑36m,頂高12.5m,佔地面積1017m2;桁架結構具有50cm的空間厚度,冬季可於溫室內表面與外表面覆膜形成具有50厘米空氣夾層的保溫空間,大大降低溫室的幅射降溫;溫室通風透氣良好,採用頂開窗與底通風的方式結合方式,讓氣流在溫室內形成自然的上下對流;頂開窗設計九扇三角形窗口(採用三角形窗具有擬自然界植物葉片的寓意,同時關閉時又是一個完整的球體曲面,更為美觀),窗的啟閉調節採用無動力智能頂桿,溫度可調節,又無需外動力與電力,當溫度超過設定閾值時開啟,低一閾值時關閉,精準而故障少;下通風開設在溫室的底緣第二層位置,呈六個方向均勻佈局,也採用三角窗與自動開窗技術;從而形成上下的自然對流;溫室從邊緣6.3m高處起始吊頂,構建肥皂泡覆蓋層的鋼構;肥皂泡覆蓋層鋼構頂處高為8.2 m;肥皂泡吊頂的中心位置為旋轉梯設計,管理人員可以繞梯而上,方便操作與日常維護,旋梯的中心撐柱直徑為6m,旋梯寬為1m,從地面盤旋三圈而到達吊頂層,旋梯撐柱的中心部位用​​頂罩保護,防止肥皂泡內洩至下溫室,頂罩稍高出吊頂層1m,於頂罩處可以盤旋安裝噴淋管道,構建溫室的中心瀑布,夏季高溫時可以啟動進行地下水的噴淋降溫;旋梯撐柱底緣可以設計為水體,水深一米,用於養殖以構建溫室內的魚菜共生系統,直徑6m的水體可容水近30m3,如果用於養魚可年產至少750kg以上的水產品;其養殖廢水用於蔬菜瓜果等植物的栽培;同時水體的存在也是冬季蓄熱與夏季調溫的重要生態因子,對溫室的溫度起到了很好的緩衝與調節作用。 建成效果 內部佈局說明 遵從生態循環低碳平衡的設計原則,把溫室空間進行綜合的生態模擬,構建出一個種植養殖微生物培養的閉鎖型微生態系統,是大自然的縮版也是生態農業的科學展示;溫室離邊緣的兩環為人工濕地區,中心為人工瀑佈區,水體代表湖泊,噴淋產生天然瀑布